找到相关内容17909篇,用时1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敬畏生命

      弘一法师在圆寂前,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,在龛的四个脚下各垫上一个碗,碗中装水,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。看弘一法师的传记,读到这个细节,总是为弘一法师对于生命深彻的怜...

    张全民

    |慈悲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09/1817431136.html
  • 转换一下角色

      曾听过一个故事:山上有二间和尚庙,甲庙的和尚经常吵架,互相敌视,生活痛苦;乙庙的和尚,却一团和气,个个笑容满面,生活快乐。于是,甲庙的住持便好奇的前来请教乙庙的小和尚:“你们为什么能让庙里永...

    攸县陈健民辑

    |慈悲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3/1045273312.html
  • 当有人损害了你

      我心爱的人背离了我。我依赖的人辜负了我。可我还得帮助他们,还得为他们祝福。   是的,我的经历改变了他们在我心中的形象。但我不愿放弃对他们的期望。我愿记住他们,我愿为他们祝福,在他们身上毕...

    (美)玛乔丽·霍尔姆斯

    |慈悲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3/2301173536.html
  • 把敌人变成人

      1944年冬天,两万德国战俘排成纵队,从莫斯科大街上穿过。所有的马路都挤满了人。苏军士兵和警察警戒在战俘和围观者之间。围观者大部分是妇女。她们当中的每一个人,都是战争的受害者,或者是父亲,或...

    佚名

    |慈悲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4/0055593553.html
  • 纯善的心

      我每一次去买花,并不会先看花,而是先看卖花的人,因为我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能把自己打扮得与花相衬,是不应该来卖花的。   惟有像花的人,才有资格卖花。   像花的人指的不是美丽的少女,而是有...

    林清玄

    |慈悲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1/1903387627.html
  • 母狼的启示

      一个朋友的孩子大学毕业半年了,没有去找事,窝在家里,白天睡觉,晚上上网。。   最近跟他父母要钱,想去美国游学,朋友来问我该不该让他去,我望著他苍苍的白发说:“你如果真的要为孩子好,让他...

    洪兰

    |慈悲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9/08215029635.html
  • 歹徒抢劫我,高声念弥陀

    2007年4月23日,在我的生命历程中,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,令我终生难忘。 21日,我陪海印师父去市佛协办事儿,隔天,师父就回去了。我在市里溜达一天。 ...

    朗明居士

    |慈悲心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8/00543488502.html
  • 慈悲

    慈悲观  释净行  一、慈悲观的定义  一般人常有一种错误的观念:以为慈悲就是软弱、消极、被动的。因此以为:慈悲就是别人要什么,他就给什么:生活在那一种环境,就应该顺从那一种环境,毫无进取的精神。  可是佛教的慈悲与一般人的看法不同,佛说:「慈能给予一切众生之乐;悲能拔除一切众生之苦。」与乐拔苦足一个慈悲者的愿力和努力实行的目标,因此慈悲不足被动、逃逛和软弱的行为。在此所谈之「苦与乐」 ,不只...

    释净行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13564059.html
  • 关于慈悲

    关于慈悲   慈悲不但是所有人类进化的大道,也是人类存亡绝续的道路。 凡能生起利他之心的人,就必然是位真正值得吾人景仰尊崇的对象。因为内心生起无限利他之心,不只是个人世界喜悦和幸福的泉源,更能利益无数苍生,凡是有缘能与此人相遇亲泽之人,即使是十恶不赦之徒,都会在生命中受到极大震撼而改变一生。  人间彼此的相互慈悲可分两种:一种含有烦恼,另一种不含烦恼。不含烦恼的慈悲,愈审察愈稳定、愈清楚,历久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94446521.html
  • 寻找慈悲

    寻找慈悲  文/中台男众佛教学院大学部二年级 见涅法师  慈悲无“我”  从“我”的身上去寻找慈悲的影子,再怎么找也找不到的。古人说:“得之于人者太多,出之于己者太少。”回溯每一个人成长的过程,这一句话是多数人认同的;换言之,“我对别人的慈悲是少之又少,而别人对我的慈恩却深似大海。”  因为有“我”的存在,凡事以我的想法、我的观念、我的执著为最先考量,如此的“我”又如何能对别人“施予慈悲”呢?...

    见涅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70047554.html